在 R 代码中,变量和函数的命名惯例是什么?
据我所知,有几种不同的习俗,所有这些习俗和谐地共存在一起:
1. 使用周期分隔符,例如
stock.prices <- c(12.01, 10.12)
col.names <- c('symbol','price')
优点: 在 R 社区具有历史优先性,在整个 R 核心流行,并由 谷歌的 R 风格指南推荐。
缺点: 充斥着面向对象的内涵,让 R 新手感到困惑
2. Use of underscores
stock_prices <- c(12.01, 10.12)
col_names <- c('symbol','price')
优点: 在许多编程语言中是一个常见的约定; 受到 Hadley Wickham 的风格指南的青睐,在 ggplot2和 plyr 包中使用。
缺点: R 程序员从来没有使用过; 在 Emacs-Speks-Statistics 中烦人地映射为“ <-”操作符(可以用“ ess-toggle-underscore”修改)。
3. Use of mixed capitalization (camelCase)
stockPrices <- c(12.01, 10.12)
colNames <- c('symbol','price')
优点: 似乎在几个语言社区得到了广泛采用。
缺点: 有最近的先例,但没有历史使用(在 R 基地或其文档中)。
最后,似乎还不够混乱,我应该指出,Google Style Guide 主张变量使用点符号,但函数使用混合大写。
R 包之间缺乏一致的样式在几个层面上都是有问题的。从开发人员的角度来看,它使得维护和扩展他人的代码变得困难(尤其是。它的风格与你自己的不一致)。从 R 用户的角度来看,不一致的语法通过乘以表达概念的方式(例如,日期转换函数 asDate ()、 as.date ()或 as _ date ()) ,使 R 的学习曲线变陡?不,是因为。日期()。